硅酸钙板
>> 当前位置: 娇阳建材 > 硅酸钙板

中国居住区的发展与建筑材料的发展

更新时间:2013-06-05 12:04 浏览数:【 打印 】 【 关闭 】
  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居民的生活是城市更主要的活动之一。城市生活居住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住宅(家庭生活单元)、居住区(社区、多个家庭的组合、社交活动)。居住区的根本含义,简言之,就是人类的聚居地。人类的聚居地发展则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则与建筑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好的建筑材料所带来的建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硅酸钙板隔墙等方式就近现代才兴起的建筑隔墙方式,轻钢龙骨吊顶也是被越来愈多的建筑所采用。人类的聚居形式从城市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选择小规模的巢居、穴居相靠近;发展到城市初步产生的奴隶社会,此时人类的聚居形式也随着阶级产生幵始分级,形成奴隶主聚居区和奴隶聚居区;进人封建社会,居住质量和居住用地开始随着城市的发展形成不同的形式;居住区真正进人快速发展阶段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人类进人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居住区也开始了真正的迅速发展,开始在满足基本的居住条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精神享受等方面的需求。
1.中国的居住区发展
古代历史回顾:更初的街坊。中闰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例如,唐代长安有108坊,坊门朝开夕闭,实行封闭式管理。街坊的扩大。顺着交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大型化逐渐形成了开放的大社会,正是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导致了街坊的扩大。宋代形成街坊,方便商业的经营;元代形成里弄,也就是现代北京胡同的前身。
2.近现代居住区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受苏联规划理论影响,引入了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形成了"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组团"的模式。居住区采用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20世纪60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70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我国20世纪50年代理念引入,20世纪70年代零星建造,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建造,随着国家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髙,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居住小区的绿化成为住宅建设的重点。1992年以后房地产开发模式的出现,以商品房为特征的居住区的出现,各房地产公司纷纷以居住区环境景观作为自己的卖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了全国性的社区建设运动,主要内容包括争创文明小区、安全小区、建设社区基本服务等,同时强化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我国于1994年制定的关于《中同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建设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同时环境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建设生态住区环境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焦点。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条件日趋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绿化、景观美化到有较高生态效益、较高质量、关注健康等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城市家园。

本文地址:http://www.jiaoyangjc.cn/guisuangaiban/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