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先辈建房选址,都非常讲究"风水"。按照"风水"理论,"背山面水"是符合"宝地"的基本前提。所以在南方的许多山区农村,我们都可以发现,大多数房屋都背靠山坡,面临河流、沟渠、池塘或者水田。这样的建房选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南方气候炎热、地气湿重,在靠近山脚的地带,甚至是山坡上建硅酸钙板房,因地势较髙,可得干燥髙爽、日照充足和空气流通之利。而且在山区农村,成片平坦的土地稀少珍贵,将房屋建在坡地上,而将灌溉便利的平坦土地腾出来种植粮食作物,显然也更合理。此外,背山面水之处,既便于农民上山拾捡柴禾、收取山货,也便于他们日常生活起居的汲水炊饮,可谓一举多得。如今随着子孙繁衍和人口壮大,新的选址建房必不可少。农村民居选址的科学性就成了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它不但涉及地质轻钢龙骨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涉及到农村社会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方面的因素,还有国家土地管理政策方面的制约。"过去建房看风水,如今建房看规划。"农村新房建设的选址如何规划?这里有几个大的原则:"一避、二让、三髙"。一避,就是避开滑坡地段;二让,就是让开水道和风道;三高,就是尽量在高坡、髙地、高台选址以抬髙基脚。这里提醒农民朋友,既不要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低洼地区以及排水不畅的地段建房,同时,要根据平川、丘陵、山区的地形特点,充分考虑采光、通风、水电、安全、环保、宜居等因素。我国在建造住房时向来就讲究看风水。风水学又称堪舆学,早在汉代就有了。比如《汉书,艺文志》所载的书目中,就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可见那时堪舆学已经相当发达。关于堪舆的含义,东汉的许慎在其名著《说文解字》中有如下解释:"堪,天道,舆,地道也。"所谓天道就是指天文,而地道就是指地理。这与更早的《易经》所说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相契合。不过后来的风水学,仰观天文的少,而俯察地理的多,所以堪舆又称为地理。为什么堪舆或地理又称为风水呢?这主要是受魏晋时郭璞《葬经》的影响。《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原来堪舆学更重视"生气",生气忌风喜水:有风则气散,因此忌风;水则可使生气凝聚,因此喜水。正因为堪舆学特别注重藏风聚水,故又称之为风水学。生气无形无象,又怎么能知其所在而迎之呢?在风水学上,有"峦头"和"理气"两种推算方法。"峦头"是看山水的形势来判断生气之所在。大致说,环山抱水,山明水秀的地方,大多是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的好地方。"理气"是根据房屋或坟墓坐向及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的原理来推算生气之所在,并借以趋吉避凶。风水学又分为"阴宅"和"阳宅"两种。阴宅是埋葬死者的坟墓,阳宅是生人居住的房屋。阴宅风水与阳宅风水的原理基本相同,不过因为死人坟墓与生人住宅的性质不同,因此在应用的技术上又有所区别。我国的祖先,从汉代以来就开始注意选择适合自己居住的地理环境,建造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这些生活经验的积累便是风水学的初步形成。风水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去选择住宅和坟墓的区域、位置、朝向以及确定建造的时间等,以趋吉避凶。先人特别重视风水,主要是因为中国人讲究安土重迁、家族聚居,看重世代相传的住宅以及家族聚葬的家山。认为如果阳宅好,阴宅又佳,那么就会世代兴旺;如果阳宅和阴宅不吉,就会世代皆败。因此,人们常常会选择好风水,有时还会为了保护风水而发生争斗,因而古时候常有不同家族争坟地的事发生。清末的吴淞铁路,其中一段因为被认为破坏了风水,还遭当地人强行拆毁。先人们及风水家们在风水学理论的指导下选择居所,讲究气场和磁场的优化组合,讲究藏风聚气,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似乎有很多不可取之处,但具体的选择结果又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心性等合拍,比如喜欢依山傍水、讲究土壤和水质、追求安静闲雅的环境等。因而可以说,风水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出有利于人类休养生息之处。
本文地址:http://www.jiaoyangjc.cn/guisuangaiban/618.html